相对市值估值法(1)

Ben Jin
如何估值
相对市值估值法(1)
Loading
/

今天想给大家介绍一个估值的方法,叫相对市值估值法,这是我给它起的名字。首先声明一下谈到这种估值方法,他是估值中的一种辅助方法,它不是一个主要的方法,也不是主流的方法,而且也不是一种很本质的估值方法,只是介绍一种方法给老手分享的,打着用来开阔各位思路的想法。

另外这种辅助方法也可以结合别的估值方法,比如用现金流的估值方法,比如市盈率或者是净资产收益率。你可以用那种方法,来给企业估所谓的内在价值。从企业的角度去估一直是主流的估值方法。这个市值估值法实际上是从外,它几乎不谈企业本身,就是跟别的公司相对而言给他估一个估值。

那这种估值方法是什么?就是一种交叉的确认。在投资中我在别的节目中也谈过,在投资中当你一个决策哪怕不一定是投资,在做任何一个决策的时候,如果是有多个子系统来形成某一种判断和决定。如果这几个子系统得到的都是相同的结论都是一样的时候,那么这个结论的正确性可能就变得很大。这种正确的概率就很大。在别的节目中说过多角度子系统交叉确认的方法。

就像人一样,人为什么长两只眼睛,为什么不长一只眼睛?一只眼睛看世界,你的角度毕竟有限,哪怕你眼睛再厉害或者再能洞察事物的本质,毕竟有它的局限性。即使我们从这种主流的现金流的估值方法,看企业本质再到市盈率也好,各个方面也好。从另外一种方法来做估值的话,只有益没有害。再重申一下,这个方法可有可无,如果是新手你可以不学,老手们我建议你可以看看看结合自己方法论,为什么我把这个方法放到我节目的 800 集以后再提,毕竟是需要一个循序过渐进的过程。我担心在我节目早期的时候说这些的时候会误导一些新手,所以一直不愿说的原因就在这里。

那么今天我给大家分享这种辅助的估值方法的背后的原因是什么,以后会举一些例子。那我们就开始说,这个方法实际上从外面不从企业本身的角度来给企业做估值,有点像雾里看花。这种估值方法其实从企业家的角度来理解,企业家常常喜欢用这种方法来给自己的企业估值。

因为企业家做这个企业的时候,很多企业家他并不是从利润的角度来看,实际上是思考把这个企业能做到多大?比方十年以后,他把这个企业能做的市值能做多大,或者这么说他的生意能做多大,能把营业收入做多大,这里面涉及到一点就是做企业是为了挣钱。往往企业家都知道很多利润,指会计上的这些利润,它不一定是真正的利润。 

那么今天作为价值投资者的时候,你也不要被利润至少是不要被暂时的利润给蒙蔽到。这也是在很多情况下的时候不看市盈率的,弊病也在这个地方。因为每一个行业它都有周期,企业本身的利润其实也是被计算出来的,因为这里面涉及到很多很多的变量,这就是为什么有的时候做假账。或者哪怕一个企业它不做假账,但是因为它行业的周期不一样,或者是企业本身跟行业的投资周期不一样。

很可能在有些情况下它前期投资很多,造成了它利润比较减少。但到了后期的时候它不怎么投了,但是它前期投的资产开始产生利润,这时候它利润暴涨,所以这时候就能说明利润有的时候跟他的费用有个滞后性,有的时候取决于行业,有的滞后的很厉害,比方他打广告,今年打了广告,明年这个产品才销售出去,销量才增加。那么前期他的利润可能会很难看。

我就举这些例子,让大家知道这个情况,说从企业家的角度,他并不是那么看重利润,其实他更看重的是能把生意做多大。那么这个相对市值法,其实多多少少有一点这个味道。像亚马逊也是一样的,亚马逊其实它有大量的投资研究,雇人,研发新产品,他前期利润一直不好,前面 20 年利润都不行。那么投资界的人投资它就指望以后将来能够挣很多钱。是类似这个过程,包括拼多多也是一样,拼多多一直补贴以后。前期它一直赔钱,但是营业收入在不断地在增加,这就是为什么投资者给拼多多一个这么高的估值市盈率,但是它连市盈率都没有。说白了,因为他不挣钱,所以他这市盈利都是负的。但是你不能说这个企业没有价值,你只能说当下这个企业也许没有价值。

如果你是从市盈率这个角度做拐杖的话,那肯定是没有价值,但很显然它是有价值的,这个企业是有生命力的,是否追加,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包括中石油。比方说它可能最近这 20 年都一直在做一件事情,就是不断地花钱建石油管道,建个石油气田的管道。这 20 年在中国的海岸线上铺了很多管道,所以中石油的这个利润一直很差。一大堆折旧,但是针对中石化的折旧我后面会说,但是不代表它的折旧是这样,它的管道铺下来在接下来的100 年可能都可以一直用下去,但折旧可能用 15 年到 20 年就把它折旧掉了,所以它的前期费用可能比较高。而且在这建设工程中的时,事实上它已经涉及了很大一堆费用,雇很多人等等这些因素,所以它利润看上去很难看,以后很可能不一定是现在这个样子。 

我大概说一下这个事情,从一个企业家的角度,他把当下的利润看得没有那么重。但我们投资者我们没有办法,我们并不知道这个企业的策略是什么,大多数人都不知道。我们就拿当下的市盈率来看,就希望将来明年的利润跟今年是一样的,有拿这定性往外推,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但是从估值的角度来说,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就从企业家的角度看,我们猜想他营业收入能达到什么样的范围,以后他的市值会多大? 

我专门谈过另外一种方法,就是借用经济体量法,这个像拼多多一样。十年以后它在市场上占有份额是多大,十年以后中国的电商规模有多大,用这种行业数据来套,最后预估它十年以后的营业收入是多少?如果利润率,比方是说10%,那么我们就算它 10 年以后的每年的利润是多少,最后再把它估值算出来。

这也是运用类似的这种方法,但是这次用的是市值,它是什么?他实际上是跟别的企业比的,无论是国外企业也好还是国内企业也好,其实多多少少有个参考值,你采用国外的企业/行业来比,因为国外的这些行业相对来讲比较稳定,它给你提供了一个角度,我再说一遍,这个估值方法,它不是很内在的一种方法,它只是一种很外在的一种方法,所以它是一个辅助方法,它不是一个根本的方法。

只是提供一个分享和开阔思路。其实中国的股神林园先生大概就是采用了这么一种方法,作为一个辅助方法,他说过,他拿的医药股,他对医药股很感兴。他说你看国外的医药股,一个医药股的市值就可以上万亿人民币,他说中国最好的医学药股也就是几千个亿,所以他就觉得中国的医药股还是有很大的发展。 

首先中国人口有这么多,他认为赶上国外的同等企业,包括这个市值的扩大也得是 10 倍。可能赶上国外医药股这个过程需要的时间可能是 20 年30年,最后能赶上。但是在这追赶过程中他觉得中国医药至少能涨个多少倍,那么国外医药股它也不是这十年一直停在这个阶段不动,比方说国外医药股它每年是按照 10% 在增长的话,那么20-30年下来,它本身的市值可能也要翻个二三十倍,如果 10% 这样持续增长,国外医药股市值在20-30倍,到了30 年以后,国外医药公司从万亿可能变成三十万亿了。

中国本来比他低十倍,在追赶他的时候国外医药股还在持续增长,然后又增加了二三十倍。所以中国跟上它们也得增加同样的倍数,这一增加就是10倍乘上20-30倍,那么就200-300倍。从市值的角度来说,林园先生用国外的医药公司。作为相对的市值类比。比较下来觉得将来的中国龙头医药公司也能涨两三百倍,从这个角度来思考。

当然他选这些公司不仅只是从市值考虑,这只是一个辅助手段。当然他得研究公司,还得从另外角度去思考,比方说营收,比方说公中国的老龄化程度很严重,像我们这种五六十岁的人都要进入老龄化,并且我现在是五六十岁还有我要到八九十岁中间还有有三四十年时间得需求产生。而且人口基数在这个阶段又是高峰期,所以大家都需要药,人的年龄越大越是对药有依赖。年龄越大用的越多,运用的越频繁,以后这需求越大。

有品牌的药它就有提价权,而且不断有新的老人的药物需求进来。老的老人还不死,因为现在年龄越来越大,以前平均 70 岁就死了。可能到最后要 90 岁才死,所以该死的老人不死,年轻人又变老,所以老人的数量会越加越多。如果是这样的话,比方说药的营业收入,这家公司按照 18% 增长来算,按照 16% 到 18% 这个比例来算,基本上 30-40 年下来。就用复利公式算一算,你就知道他的营业收入在这  30 多年以后很可能就涨了几百倍。你能算出来,我不赘述了。 

中国人口的老龄化,人越老用的药量越大越频繁,老人是越来越多,所以整个 60 岁以上的这个群人越来越多。对这个药的需求量越大。因为药的成本是很低的,利润非常好,又是个轻资产,所以它就是个净资产,收益率有18%,是一点都不奇怪的。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跟企业的股价是成正比的。芒果先生说是成正比,我就给大家算一下。比方说每年以18% 的收益率计算,比方净资产收益率是18%,四年就可以翻一倍,就是股价翻一倍或者是这个企业的市值翻一倍。那么四年翻一倍左右, 32 年的话,那么要翻7- 8 倍,说个大约数字,中国药企又是国外药企的十分之一左右的市值,8倍还得乘以10所以倍数跟前面说的用市值的估算法跟国外的对标企业的市值估算基本上是契合的。现在比较好的中国医药公司是几千个亿,差一点的只有几百个亿。国外的可能是一两万个亿。32 年以后你看他这个医药公司,因为每年有个 10% 的回报率,那么他净资产收益率也可以这么增长,可能在未来涨下来也能涨个几十倍,因为整个世界普遍在老龄化。

这三四十年下来,本身它自然在增长就有三四十倍,理论下中国肯定也会涨三四十倍,同时还要跟国外的药企对标追赶。因为现在医药公司都是被低估的,以后赶上后,它又得再增加十倍,10倍乘上20-30倍也是200-300倍。所以无论从市值的相对估值法,还是从内在的企业增长,比方一种假设说,比方是说净资产是以18%每年在这样的增加,那么30-40年下来的时候也要涨200-300倍,所以林园的推算这个200-300倍的相对估值法来说的,也就可以论证他说的最低 100 倍,最高 500 倍。所以我个人认为他讲的话是比较合理的。

我只是在这地方借林先生举个例子,不是在推荐林园先生的医药股,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他在推荐医药的时候其实也有一个盲点,就是他拿美国做对标,我觉得他不应该拿美国做对标,因为美国的医药的药材占世界上 50% ,就是处方药都是美国人生产的,因为它的科技力量,所以它的市场就是全世界的市场,中国的药特别是中药,我想只有中国人买,所以或者海外华人买一部分大概是这样的,所以很可能他稍微高估了一点点。

但是这只是一个线性的,所以我认为涨 100 倍应该没有问题。三十四十年期间能涨 100 倍应该不是一个大问题。你考虑到通货膨胀,考虑到中国人口的老龄化等等这些问题。只要这些公司有好的品牌,没有过度的竞争,我相信是可以做到这一点的。不要像做电视机那种厂,它可以无限量地生产。虽然中国大多数家庭的电视普及率高,那也不挣钱,讲这些都有一定的前提。 

我在这里主要是用林园先生他对市场的估值理论来阐述我自己的观点。无论是从企业本身还是人口的老龄化,或从企业的经营或者行业的角度,来分析企业的估值涨200-300倍内在原因,或者是跟海外的医药公司的对标市值,这就是讲这个节目目的。所以用两只眼睛看,如果他们都是得到的是同样的结论,比方是像医药股,30年以后,它大概就是涨两三百倍。那你这样子的话你就比较放心,所以这时候你就更坚定你的持有信心。

我在这地方再说一遍。我不是在推荐林园先生的股票,或者是他个人对这的看法,或者是推荐大家买,我不是这个意思。我只是拿这个理论做一个例子,来给大家开阔思路怎么运用,否则的话我说这个相对市值估值法,大家对它没有概念,我就用林园先生的理论来说明,怎么的出来这个结论的过程。很多人觉得耸人听闻,觉得三十四十年,股票能涨一两百倍,觉得不可思议。我觉得不是那么天方夜谭。

(本文内容对应视频发布于2021年4月8日)

留下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