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分析的认知误区之五:只看表面数字,不分析背后经营原因

Ben Jin
财务分析的认知误区
财务分析的认知误区之五:只看表面数字,不分析背后经营原因
Loading
/

在财务分析中一个常见的误区,是仅仅关注表面上的数字,而忽视了对企业背后的经营逻辑进行深入探究。财务报表实质上是一种工具或语言,通过数字的形式,将复杂的企业经营活动浓缩在几页纸上,使得银行、投资者、企业家及非专业人士能够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

尽管抽象的表示形式能够提供一个大致的概览,但它们固有的局限性意味着在传达信息时会丢失很多细节。这有点像X光能够揭示骨骼的基本结构,虽然让我们得以窥见体内的骨架,但它却忽略了血管、皮肤、毛发等其他组织的复杂细节。依赖这种方式获得的认识是有限的,无法提供关于对象全面真实情况的完整理解。

报表仅仅是一种工具、一种表达形式,而我们需要研究的是企业真实的经营状况。然而,作为外部投资者,我们无法全面了解企业的每一个方面,包括企业家本身,他也无法对企业的各个产品、各个部门、每个人、每个组织了如指掌。因此,在很多情况下,我们不得不依赖这些报表来初步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财务健康、盈利能力、资产情况以及现金流状况。

尽管财务报表是通过数学形式来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但数字并不代表公司的本身,我们必须牢记这一点。举例来说,如果我们看到营业收入增加了,我们不应立马认为公司变得好了,相反,需要进一步了解和分析背后的原因。比如,营业收入的增加是由企业具备定价权而提价导致的,还是由通过降价导致销量增加的,这两种性质是完全不同的。又比如,如果营业收入靠放账或增加应收账款来赚取,那它就不是真金白银的营业收入,这些信息在利润表中并不会体现。

进一步地,利润的增长虽然表面上看是一个正面指标,但其背后的推动因素是关键——是由于营业收入的实质增长所驱动,还是成本或费用的削减所导致。尽管利润增长的数值相同,但营业收入增加引起的利润增长与通过降低成本或费用引起的利润增长在本质上大相径庭,后者的增长是不可持续的。因此,在分析利润表时,我们必须挖掘并理解背后的经营逻辑,而不仅是简单地比较数字大小。

考虑净资产收益率,如果一个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相较于去年有所提升,或者比其他公司表现得更好,可能是由几个不同的原因导致。一方面,增加净利润可以提升这个比率,这是增加净资产收益率的最直接和有效方法。另一方面,通过减少净资产——即减少比率的分母,也能提升净资产收益率。企业可能通过回购股份或发放股息来减少净资产,从而在没有实质性经营改善的情况下提升净资产收益率,这仅仅是会计上的操作。因此,净资产收益率的增加并不总是积极的信号,需要深入分析其背后的具体原因,而不能只是简单地对增长表示满意。

分析一词的核心是识别并区分不同的原因,进而对它们进行详细的分解,以理解导致特定结果的多重原因。因为一个结果往往有可能源自于不同的原因,就如同一个人发烧一样,可能是因为感冒,也可能是由于更为严重的原因所致。尽管表面现象相同,但背后的原因可能大相径庭,呈现一对多的关系。

我们不能仅基于表象轻率地归因于单一原因,这很容易陷入误区。我们需要逐一挖掘多重原因与一种结果之间的关系,搞清楚之后再深入思考,直至找到真正的原因。导致相同结果的不同原因,其性质完全不同,这对企业的分析和估值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我们必须进行溯源,才能真正了解和分析企业,并给出正确的估值。

(本文内容对应视频发布于2020527日)

留下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