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论语: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8)

Ben Jin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8)
Loading
/

我们今天继续讨论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前几集基本上已经介绍了马斯洛的五、六个层次理论,从基本需求到安全需求,归属和社交需求,然后是尊重的需求,最后是自我实现需求,逐层递进。实际上,几乎每个人都具有这些需求,只是每个人的侧重点不同,这取决于个人的社会背景。古人可能因为物质条件的匮乏,可能更注重下面几层,为了生存而活,为了安全而生活。

所以,满足这些需求,他们就觉得幸福。这些需求的层次和满足程度决定了幸福感的强弱。我们的古人能吃饱,能喝饱,食宿无忧,就很满足了。动物其实它吃饱喝饱,它就很快乐,就很满足,也不会想别的,更别说自我实现了。

我们的那个农耕社会的几千年的大多数古人,其实99.9%的老百姓,也就是吃饱喝饱,一家人其乐融融,有这种归属感,到这第三层他已经很高兴了。他死的时候,他也会快乐的死,他没有任何遗憾,觉得人生真正的幸福感就满足了。当然了,也有0.01%的人,是那些有追求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为了国家,为了百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古人活在那种很落后的经济结构中,他也有那么少数的人想完成这个。无论是自我实现也好,还是得到一种尊重感也好。

有的人吃饱了,喝饱了,他去追求做官,这就是一种追求,一种尊重感,或者说,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革命的理想,人生的抱负,那时候就是多少自我实现的意思。所以每个人在这方面,其实是不一样的,但是我们谈到现在的家庭,其实也是一样的。

就是,为什么有的人追求的多一点,有的人在精神方面追求的少一点?我觉得这方面可能跟基因没有太大关系,而跟你的父母亲的价值观有关。所以在一个原生家庭中,你的父母亲就是一个学习模仿的对象。这个并不是直接和贫穷有关,但是有一定程度上的联系。往往在一个贫穷的家庭里,他可能只是为了填饱肚子,能够穿暖一些,因此大部分精力和时间都用在这方面。但是这并不代表贫困的人一定是这样子的。

有的人,虽然很贫穷,但心系天下,也有追求理想的,不能一概而论。就像我们那个年代的情况一样,尽管我们那时都很贫穷(60年代和70年代),但我们也想着为人民服务。我们被社会灌输的价值观也是这样的。那时虽然我们家庭每个月只能吃两次肉,很多时候也就勉强吃饱,但是吃不好。在那种长期的贫穷生活中,我父母特别辛苦,尤其是我父亲经常跟我说,好男儿志在四方。

每个人的情况不同,但大多数人(我这里讲的是一个统计学概念)基本上是如此。这里我所说的内容都不是我个人的价值观,而是谈马斯洛的理论,对大多数人都实用的一种东西。人的生命虽然是这样的,但是每个人都不同,而且每个人的生命阶段都会有差异。比如小孩子的时候,婴儿的时候,刚生下来的时候,他只会满足他的生理需求,他只要能够喝奶、吃饱、排泄、睡觉,他就会很高兴。

这种生理需求对他来说很重要。喝奶、排便、睡觉,这些都是不能剥夺的,否则他就会哭。以后稍微再大点,他就有一种归属的需求,他需要父母亲的抚摸、爱;父母亲不能够离婚,等等这些东西。这时候如果剥夺了这些,他就会有焦虑,就会有不安全感。所以在这种生命阶段的时候,父母亲尽量满足孩子的这些需求,给他吃饱喝饱,穿得干净整洁,大便要及时清理,尿布要及时换,让他舒服。

这些都是要满足的。稍微再大点时,要给他一种安全的环境,父母亲不要天天吵闹,不要让孩子觉得很紧张。特别是如果父母亲离婚的话,到了四五岁时对孩子的伤害极大。因为这时候孩子更需要满足低级的需求,越小的时候对需求的关注要越多。到后来十几岁时,再与他聊,追求理想,努力学习,保持好成绩,需要尊重感,交朋友,交男女朋友等等。在青少年时期,他们会开始逐渐更加注重社交方面的需求。

比如谈恋爱,当然一方面是荷尔蒙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是需求交朋友,满足社交需求,希望得到尊重。所以往往有些家长就没有理解。两三岁的时候孩子都听你的,他也不需要有什么尊重感。孩子那个时候他只需要能满足他这些基本的需求,比如,能吃能喝,有安全感就行了。到了孩子到十二三岁、十四五岁的时候,他的人生阶段已经开始往前走了,这时候需要的是尊重。

如果你还是不尊重他,不尊重他的意见,你也不倾听他说什么。你还是一贯的教条地灌输一些东西,或者是批评他,这时候你就剥夺了他的尊重感。如果你剥夺了他的尊重感,他这时候的尊重感开始不断地越来越旺盛。如果你什么都否定他,说你这是不对的,你的观点都是错的,你很幼稚等等,他就非常反感,而且你又不注意,还是不断地重复着你那老一套的东西。他那时候就显得厌烦,哪怕你讲的对的,他也听烦了。

很多青少年的那种逆反心理的存在,跟这个都有很大的关系。以后他在学校里面的时候,很可能同学欺负他。欺负他就是不尊重他,或者是孤立他,导致他没有那种归属感,他没有那种友情的满足,所以这方面会给孩子带来很多困扰。这时候,你要让他去好好去学习,那是很困难的。因为学习多多少少是一种自我超越。

他也意识到需要上大学才能更好,但是这些东西离他很远。除非是为了满足父母的心理需求,让父母高兴。让父母高兴也是一种基本的安全感。只有让父母高兴,他才不会被抛弃。但这种需求越来越减弱,如果父母不知道孩子成长的阶段,还是固守自己的立场就会很危险。所以父母要与时俱进,跟孩子一起成长,心理和教育方式都要从小抓起。

要懂得照顾和哄护他。后面的时候,你要教育他养成很多好的习惯,帮助他。他更多可能接受训斥,或者是被确立规矩,这些都没错。但等到他十二岁以后,他们在归属感、尊重感和需求方面都会有更多的要求。他们也需要被欣赏。父母在这时不能再像对小孩婆婆妈妈。小的时候多一点婆婆妈妈没有关系,小孩子会听你的。但在后面的时候,策略上就要做出改变。如果你还婆婆妈妈,最后青少年时期,他就听得越来越烦。

所以很多对那种处于逆反心理期的孩子,只要点到为止,就是这样。很多专家也是这么提倡的。所以你能看到,其实背后就是需求的重点的转换。 到一个山唱一个歌,他的侧重点会不一样。 所以他的那种阶段性质变了,那么作为父母亲来讲,从教育的角度来讲,我们的这个策略也要跟着一起调整。小时候更多的是陪伴,护理和关心,到后来的时候,更多地尊重他,当然也关心,但关心的形式可能稍微不同。

但有一点非常重要,这时候你要树立他的自尊心。这时候他开始逐渐独立,他的人生开始渐渐稳定,希望能够得到尊重感和归属感,甚至以后可能实现自我。在这种情况下,求知欲、好奇心等品质,底子一定要给他打好。如果基础没有打好,他到了50岁、40岁,他哪怕变得富有,物质上丰富了,前三层都有了,但是他后面无法走入自我实现的层次。

很多情况下是因为父母并没有给这个孩子奠定良好的基础。虽然在孩子十二岁之前或者十八岁之前,他可能并没有那么高的自我实现需求,也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但你必须要将这个概念灌输给他。你要言传身教一样,要给这个孩子很多的东西。比如你作为他的爷爷奶奶,去教导他东西,你要在适当的时候告诉他,但不仅仅是说而已。

不能只是告诉他,为了挣钱,为了名利,为了得到别人尊重,为了别人看我穿的是名牌,为了更大的房子,让别人尊重我,等等这些东西。还有就是要自重,就是要自我尊重。以后最重要的是要自我实现。所以虽然我老了,人老心不老,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退休时,仍然要不断学习,不断追求自己的兴趣。作为爷爷奶奶,给孩子一个榜样,言传身教。这样的话,他到老的时候,或者到了一定的人生阶段,当他的低层需求得到满足时,他会自然而然地朝那个更高层次的方向发展。

无论是求知还是为这个社会贡献,它都会自然而然地发生,至少门槛较低。当你年老退休时,觉得没有什么事情可做,人生好像已经完成,坐在那里等死,还是只停留在吃喝拉撒的层次,或者只不过交一些朋友,这也无可厚非。说白了,你只是限制了孩子的发展层次。因此,要培养孩子的主动性和对人生的积极态度,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实际上这就是一种自我实现,这就是一种价值观。特别在孩子小的时候,尤其重要。

你也要给他点什么,就是树立一种自强。所以从小立志很重要。立志虽然表面上看上去跟他现在当下学习没有那么大的关系,因为现在学习可能就是为了考试,为了面子,为了被尊重,或者为了讨父母喜欢。但是你如果把这个目标定得高的时候,他将来这个种子会在他心里,因为他到了二三十岁的时候,稍微一点他就有这种理想,对他的无论对学业也好职业也好,都会好很多。

以后他会超越学业和职业,他不仅仅是中年青,因为在青年和中年阶段都在追求学业、职业或者名利地位,这都很正常,晋升关系也需要。我们青年时期和中年时期大多数都在为这些而奋斗,为了获得一种归属感。无论是承担家庭责任还是谈恋爱,这都是社交或感情需求。还有就是责任心,有家国情怀,这些东西都很重要。以后就是追求名利,

就是要通过积累资源、完成责任来获得这些东西。那么这些东西其实只是手段,最终其实说白了,你就想满足被尊重的需求。在各个方面,包括父母,我们要满足孩子各个方面的需求,适时给予赞扬,这样的孩子会学习得更好一些。不要老是贬低他,说你做这个不行,那个也不行。你批评孩子,他就觉得没有价值,他觉得自己没有价值就会自卑,缺乏自尊。

所以常常会卡在原地。他不尊重自己,也觉得没有能力实现自我,就像你告诉一个人他是个残废一样,让他放弃。他怎么可能想要成为世界长跑冠军,这不可能的事情。所以你一定要在他心里埋下种子,这样将来会自发成长,不需要推动它。你只需把种子播下去,那种子在早期生长在春天的时候种,在孩子小时候的时候就要把它种下去。但是同时,你要满足他各方面的需求。

当然了,到了中年以后,就大多数人年龄渐长的时候,他更多的会寻找更多的是自我实现。特别是中晚年的时候,有的人是追求宗教,追求精神的享受,追求一些事业。当然也有的人更早,就开始追求这些东西。那时人年龄大了,那时候人对精神方面的要求其实是越来越多,物质上少了,因为那时候无论在经济上有一定的积累了。同时,身体上,荷尔蒙也开始减少,所以荷尔蒙的减少会让你对身体上的需求就没有那么旺盛。

这时候水落石出,你对精神上的需求会更多,有的人就开始做义工。就是在精神上有更多的追求,喜欢读书,在宗教上有所追求,这些都是很好的东西。我认为一个人一生应该如此。不管你多老,你都不要停止追求。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但是遗憾的就是很多人并不是这样。你想一想,一个富二代,他一上来的时候,其实他那两个东西就不需要满足了。

一个就是生理的需求,一个就是安全的需求没有了。那这时候的时候,你一定要给他新的需求,归属的需求。也许他需要交朋友,认识更多的朋友,有更多的亲情,是一种情感的需求。谈到情感的需求,我想探讨一下,这情感和需求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其实天下有很多种情感,其实都是来源于需求,你满足了他的需求,你就产生了那种情感。

最直接的关系就是父母亲。当孩子小的时候,几岁的时候,他需要喝奶,需要吃东西,自己没有办法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有一个人可以满足他这些需求。他会产生很强烈的这种情感,这是人的特点,其实也多少有一点动物性,但更是人的一个特点。比方说一个孩子,他生下来就被别人收养,以后十年、二十年下来的时候,他对他的收养父母是很有感情的,除非被虐待,否则都非常有感情,而对他的生母可能一点感情都没有。

照讲如果是亲生的话,他应该对亲身父母感情更深。但实际情况确实不是这样的。为什么?就是因为他的那个养母在他非常小时候满足了他这些情感。这也就是为什么孩子跟母亲的情感比父亲更亲近,原因也正在于此。在同一个家庭中也存在。所以情感很多的情感,是满足需求的结果,不是所有的情感都是满足需求的结果,比如爱情。爱情有时候不一定是满足了需求,因为有时候你爱一个人,还未必满足了你的爱的需求,因为他爱你,你未必爱他。

但是最本质的很多情感,特别是对父母的情感,很多都是来自于此,但这是另外一个话题我不想说得太多。所以在这个阶段的时候,就是人的一生。我说这个东西是什么意思?就举个例子,就是从教育的角度来看,你会发现一个人从幼年到青少年,再到中年以及老年,他的需求层次不断地在发生变化,不断地在向更高层次发展。但是有些人就走不上去了,被卡住了,卡住后就可能永远停留在这个层次,一直保持不变,直到老去甚至去世。

有些人20岁,就像富二代,就特别悲催,因为他首先,他没有机会去体会浅层需求被满足是什么感觉。因为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可能很快就能得到满足,但归属需求并不一定得到满足。被尊重感不一定会得到满足。不一定有钱的人,别人就会尊重你一点,这只是很表面的东西。你尊重自己的程度更重要。人们到底是尊重你的钱还是你的地位?还是真正尊重你这个人?有时候需要分清这些。

许多富二代家境优越的人反而会得忧郁症,因为他们的需求没有真正得到满足,而且他们自己也没有进步,没有追求自我实现。当然,条件好的富二代家庭的人,相对来说进入自我阶段更容易些。因为他不需要对他的生计和安全需求去追求,那么他们会更快实现自我。他们可以从第三层级开始(向上跨越),去交更多朋友。因此,他们渴望交真正的朋友,而不只是那些看中他们钱财的朋友,无论是男女朋友还是一般朋友。

但是,他们可能就是很容易,就是直接跨入第三个层次,就是因为他不担心自己的生计问题。所以你看很多富二代,他们就追求自己的兴趣,比如想做个艺术家,画画写诗,音乐,等等这些东西。他在创业时并不是追求挣多少钱,因为他不存在这种需求,生理上的需求或者安全上的需求。他纯粹就是想做得更好,甚至超过他的父母。所以他这种层次跨越会来得更早,这是一个礼物。

但同时,人并非总是按照这种层次逐步发展,但是循序渐进发展会更好一些。你在循序渐进中,他那个低层次有可能就像个监狱会把你套住,就像那个猪八戒一样,他只是满足了他的这个生理的需求。他再往上发展就上不去了,它只是横向发展。

还有的是,你看这个过程中的时候他一级级地可以往上,一旦低层满足的时候他就想到高层。如果突然之间什么都没有,让你从上第三层第四层的时候,你可能不具备这个能力。所以很多富二代最后得了忧郁症跟这个很有关系。因为人都需要一个追求,需要得到满足也是成长的一部分。实际上这个过程是非常重要的,不仅仅是一个结果。

(本文内容对应视频发布于2022年10月24日)

留下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