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想给大家推荐一本书,这本书大概写在2000年前,书名是《沉思录》,英文名为Meditations。英文中meditations有两个意思:一个是沉思,真正的深思,也就是非常深刻的思考;还有一种意思是坚持打坐,人打坐时可以感觉到坚持。在中文翻译中,更侧重于思考。
这本书是一位罗马皇帝写的,他的名叫奥勒留斯。在他40岁和60岁之间一直做罗马皇帝,在位长达20年。由于罗马时期局势动荡,边疆不太平,经常发生叛乱,他常常带领军队四处征战,可以说在位20年征战20年,一直非常辛苦。在这之前他也做过执政官,有点像是内务大臣或者是中国的总理级别。
他后来做了罗马皇帝,他完全可以一个人做罗马皇帝,但是后来他愿意跟他的养兄弟合作,他的父亲是个罗马皇帝,因为他的父亲有一个养子,然后他们两个后来共同治理国家,这就出现了两个皇帝。同时有两个皇帝的情况就是由他们两兄弟这开始的,虽然不是亲兄弟。所以他非常博爱,也博学。
他所写的东西实际是在与自己对话,在他的军旅生涯中,尽管鞍马劳顿,他一直坚持着写下这本书。征战的时候,夜里在军营又点上烛光,写下了类似与自己对话的感悟,就如同我做的节目一样。
他虽然是个皇帝,但他的写作条件可谓艰苦无比。书里的内容大概是在他40到60岁之间写下的,有些感悟写下来,有些感悟则被保存起来。这本书记录了很多古今中外的皇帝,关于荣耀和权力。我没有看到哪位皇帝写过关于人生感悟的著作,他们很少出书,也很少写关于人生感悟的作品。唯独有一位罗马皇帝,虽然出身名门,担任过父亲和皇帝,终身奋战,在王国治理上也做出了很多努力,颁布了很多新法律,废除了不合适的法规,并注重公民的道德教育。
然而,衰败对于一个帝国来说是一种趋势,因此他也很难挽救罗马帝国的命运。尽管他竭尽全力,但最终在军营里去世,而非在皇宫。他一生辛劳,勤勤恳恳,就像诸葛亮一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是谁让我第一次了解到这本书?是中国的一位总理,温家宝总理。十年前我就买了这本书,当时他在电视采访中提到欧洲,他当时还是总理。十多年前发生了汶川地震,很多人都很钦佩温家宝总理。在我心目中这位总理的地位很高,可能有人不同意。
这些人说这种话的原因我不清楚,也许是吃错药了。当初说这番话的第一个人,我敢说他一定是个真心实意的人,一个真正有良心的人。看一个年过六旬的老人哭了,你感同身受试试看,能不能哭得出来。试看你是否能装得出来。既然说他是影帝,中国虽有众多演员,但有几个能够真情流露,能够哭得出来呢?一个心肠不好的人是无法流泪的,不是想装就能装得出来的。说这些话时你似乎没有用心思考,他只是不愿与众不同,坚守良知,有些人见不惯这些话。
他是一个很讲良心的人,并没有把官职看得那么重。当年我还在上大学的时候,有一次学运,他陪领导去劝学生,结果领导被免职,虽然他没有被牵扯,但政治生涯几乎就此结束。幸运的是,后来凭借各种机缘,他成为了总理。我们要学会独立思考,我认为他是一个敢作敢当的人。
他推荐了这本《沉思录》我也能够理解,那位罗马皇帝也是二十年辛辛苦苦征战,教育他的子民,分享他的人生经验,但最后也无法挽回这个局面。温总理也是日夜操劳,很辛苦。
还有一位很推崇这本书的人是美国的一位总统,平民总统——克林顿先生。当时美国《华盛顿邮报》的记者还是《纽约时报》的记者就问他,哪一本书对你影响最大?他回答除了《圣经》,就是这本《沉思录》。
这本书并不是很薄,10年前我买了,也看了,看完之后我也是似懂非懂的。那时我已经40岁了,自认为博学,人生经验丰富,对人生也有所思考。但当时读的时候,内容也是有点模糊,感觉其中更多的是空洞的口号。
但这一次我读是在我50岁时,作者在40岁至60岁之间写的书可以说和我在同一个年龄段,只是两个同龄人隔着1800年了。我50多岁看这本书的时候,它对我的内心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很难用语言表达,真的非常难表达,我觉得年轻人可能很难理解这一点。
你可能觉得这是一本励志书或者心灵鸡汤,但你还没有经历过人生的思考和体悟,即使到了我这个年纪很多人可能也无法理解,有些人可能还没到达这个阶段。不管怎样,这次我读这本书的感受和十年前完全不同。我突然感觉到,也许我的时机到了,正好遇到。我相信到60岁的时候,我再看这本书的感觉会不一样,所以我感到很幸运,这一次重新拿这本书来读了。
他的很多理念和想法跟我现在的心态很相似,我是个平民老百姓,他是个罗马皇帝,但是我们的心态是一样的。包括我做这个节目“投资悟道,渡人渡己的”内心愿望,还有我那种宗教观,天人合一的理解,我和他真的有很多心有灵犀的感觉。虽然这段对话仿佛是1800年前老人之间的交流,但我们之间却像是同龄人在交谈一样,心灵之间确实有共鸣。即使这本书译自1800年前,但我能感受到我们之间的思想真的是相通的。
我深信天人合一,人与天之间的统一感受,对于死亡的态度我完全赞同。我很幸运,没想到我第二次重新阅读了他的这本书。当时他的生活年代虽然早于佛教诞生500年,但是在他们的时代没有记录传到罗马,而且那里是基督教的中心。尽管耶稣已经诞生,但是《圣经》还未完成书写。
在他写作的时候可能刚好在编辑《圣经》,我相信他对《圣经》的了解并不多。因为当时罗马皇帝还在残酷地迫害基督徒,我不确定他是否参与过这种迫害,但至少在一百年后,或者更长的时间过后才有可能。罗马财力基督教维国教在此之前是大量批评基督教徒,但是他那种宗教观念实际上与佛教或基督教都很接近。
他虽然不涉及宗教,从头到尾都没有说自己是信仰宗教,他谈到的是宇宙的本质,人与上天的关系,人来到这个世界的目的是什么?人生的态度是什么?他谈的都是人生。作为一个罗马皇帝,他并不认为自己高人一等,顶多与哥哥平行。这种对人生的态度,看待公民利益的态度,都显得非常淡漠,他更像是个学者写出的作品,表达着对人生的深刻感悟。怎么说呢?他是一个觉者,是觉醒的一个人。
所以我主张不管你是什么年龄,你去看,你看了可能不一定能看得懂,没有关系。像我十年前的时候看一样,我四十岁看的时候也是云里雾里看不懂。但是我建议你能看懂多少看懂多少,以后哪怕再过十年,像我一样的再拿来翻一翻,你会完全不同的一个题目。
我觉得任何一本书,它越古老,说明它越有生命力不是吗?想一想,100年前、50年前,就算30年前出版了那么多书,有几本书是留到今天,后人还看了的?1800年前的书,就像《圣经》一样2000年前的书能流传到现在还有那么多人看,说明它有生命力。这本《沉思录》可以留存这么久,也是一样的,它有生命力,我相信再过1800年人们还会看这本书。
也许语言不一样了,翻译的程度不一样了,但人们还会看这本书。如今出版了这么多书,又有几本书可以流传到1800年之后,并且人们还会看。我想,如果今年出版的书有一本还能在1800年以后人们愿意继续阅读,那就算是一个非常好的纪录了。
所以,我认为越古老的书越有价值。因为它有生命力,它能流传直至今没有被淘汰,大多数书都被淘汰了,但这本书却留了下来。西方的书真的没有留下很多。像中国的老子的《道德经》就留了下来。孔子的书是因为统治阶级的需要才留了下来。《论语》就没有太多留下来。
我建议大家看看这本书之后,想想其中的思路。看几句话就去思考一下,以后再看。不要把它当成一个小说来看,可以不用一口气从头看到尾,那样长进不会太大。看起来就像是沉思,再仔细想一想,你对人生的态度会慢慢地潜移默化地改变,它会影响你对人生的态度,影响你生活的质量,这是最重要的。知识本身并不重要,知识能够改变你的生活才是最重要的。
为大家推荐这本书,除了投资类的,这可能是我推荐的第一本书。今天也正好是我做这个节目满500集,今天是第501集,所以我特意用这一集给大家推荐这本特殊的书,希望大家喜欢。
(本文内容对应视频发布于2020年10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