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要移民美国(2):教育篇之二

Ben Jin
中美教育
要不要移民美国(2):教育篇之二
Loading
/

今天我们继续探讨美国移民的利弊。这一期,我们继续上期谈到的子女教育问题。前面一期我谈到了中国教育的一个最大问题,就是所谓的高考。无数的中国人,包括我自己在内,都曾经为了高考而奋斗。在那个年代,只有少数人能够上大学,更不用说上名校了。即使上了名校又有多少人是真正的成功?成功了以后,又有多少人是真正的快乐?作为每个父母亲,都希望自己的子女有一个好的前程,其实并不只是好的前程,最重要的是希望他们幸福快乐。

当然,有些人把孩子当作实现自己理想的工具,如果他们这一辈子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或者是把孩子的成功当作自己理想的延伸,那是另外一回事。我相信母亲可能更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快乐。父亲可能也希望自己孩子快乐,但更希望孩子有更多的成就。这个多多少少我们做父母的都有,但我相信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孩子快乐,而不是只有成就但不快乐,当然这是我个人的人生哲学。

中国人的高考,这之间的利益及逻辑链,其实是一个小概率事件。我们常常说中国人很重视教育,好像怎么这么幸福。根据我的观察,中国人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可能在世界上属于较低的水平。我说的是实话。我在美国待了这么多年,接触了各种各样的文化和不同的民族,可能我的同胞不愿意听,大多数中国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确实非常低。我个人认为可能比黑人还低,很多人可能不愿意听到,但是我说的是实话。我的观点不一定对,但是我一定要说出我的真实想法、我的观察,因为我毕竟在美国看到过各种各样的种族,西班牙人,黑人,白人,印度人等等。

什么原因?就是因为我们这种强烈的生存焦虑感。而教育可以让我们试图消除某种焦虑。如果我们这一辈子过得不好,就希望下一辈子过得好,把所有的期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好像教育是唯一的途径,我们把自己的焦虑也传给了他们,他们也把焦虑传给了他们的孩子。这便造成了我们中国人不断努力,却一辈子未换来幸福。其实很简单,你想一想,不是说不应该重视教育,我们应该重视教育,但高考不等同于教育。

首先第一点,你的孩子读书读了十几年,能够参加高考,他能不能够进入名校,这是个小概率事件,因为名校本身数量就有限。他上了名校,毕业后是否一定能拿到高工资,大概率能,但也不一定。他拿到高工资之后,他是否算是所谓的成功?有的人可能工资高,或者说有了一个职业之后,就这样一直继续下去。世俗的观点认为成功就是能够做高管,或者是名利双收,或者有很多财富,或者自己创业等等,这是一方面。

即使这些所谓成功的人,他最后能否快乐幸福,其实并不确定。他也许牺牲了健康,也许牺牲了与自己子女之间的关系等等,因为他的快乐与否并非只取决于最后的门槛,而是中间所有的逻辑链。只要中间出现一个问题,就会影响到最终结果。所以,为什么要花那么多篇幅讨论这个问题,因为你所投入的成本是你人生最宝贵的童年、少年和青年的时光。你已经把这些成本花下去了,但是你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这是不是在做一笔赔本的买卖?

这就是我所说的,你的最终目标——快乐,并没有得到。大多数人其实都没有得到。所有人都觉得没有别的路,只有高考才能实现最终目标。实际上,那是一条充满艰辛的道路,而且成功的可能性非常小。所以我想说,大家其实有其他途径,可以选择更健康、更全面的方向,不仅仅依赖高考。

说到这一点,美国的教育也存在很多问题,美国的问题与中国的问题正好相反。美国对于自己的基础教育,例如数学、物理等方面的教育确实有些不足,对技能的培养也缺乏。此外,很多美国孩子的父母并不怎么管他们,总觉得这是学校的事情,导致孩子更多地把精力放在娱乐方面。现在中国也出现了这种情况,孩子明星化,喜欢追星或者打游戏。

美国这个现象更普遍,因为父母不管,父母就觉得只要孩子有兴趣就好了,把这些交给学校处理。我花了钱交了地税或者交了其它税,学校是纳税人的钱,老师应该负责。其实老师只是一份工作而已,他一个老师对三四十个学生怎么可能都管得了。你有出息还好,如果你自己没有那种自驱力,就只会过得平平庸庸。因此这种观点产生了很大的误解。

然而,美国有一个优势,也恰好是中国人所缺乏的,美国人在这方面占了很大的便宜。我个人认为我对美国的教育方式比较认同。暂不谈论教育本身,我想聊一下这种学校形式。美国有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国内现在也有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其实美国的公立学校在小学阶段的差别并不是很大。

当然,公立学校有好学区和差学区,每个州每个地方都不一样。举个例子,我现在住的纽约这个郊区有好学区和差学区。如果在好学区,你就能接受更好的教育。那么在纽约市,它的高中,或者甚至初中,他们是考进去的,但现在他们也准备要改变这个规定,不让考,那是另外一回事情。他们是可以考的,就是虽然你小学可能是在当地上的,但大家其实差别不是很大,以后到了初中、高中的时候,只要你考得好,是可以被录取到好的学校的。

而我们纽约的这个郊区这块地方,如果你在一个好的学区有一个房子,不管是租的还是自己拥有的,只要是在这个学区范围内,就可以就读那里的好学校。我们这个地方就是美国一个非常好的学区。美国衡量学区的方法有很多,有的按照平均考试成绩,有的按照学校的奖项情况。因此,每个杂志或地方给出的排名可能不同,因为评判标准不同。

通俗意义上,我个人观点是,如果条件允许,尽量让孩子上私立学校。小学的时候就上私立学校,因为孩子年纪小,不懂事,离开家后容易养成不良习惯,或者没有养成好习惯。私立学校相对来说更注重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和价值观,同时教授各种能力,比如交流能力。由于私立学校老师与学生的比例较小,一个老师可能只教七八个或者十个学生,远少于公立学校。

公立学校一个老师可能教几十个学生,所以在这个方面质量难以保证。小孩子很多习惯都是小的时候养成的,比如懒惰、不守时、很随便、不尊重别人等。有些孩子本身从父母亲身上就传染了不好的习惯,这时在学校里,老师就有机会纠正他们,让他们不养成坏的习惯,私立学校有这些好的东西。教育应该从娃娃抓起,越小越好,这是我的观点。你有条件的话,在小学阶段就送孩子去私立学校。

公立学校就无所谓了,学区好坏之间的差别并不是很大。我认为好学区的小学和差学区的小学实际上并没有很大的差别。当然了,好学区父母的家庭素质可能相对较高一点,因为好学区住的往往是有钱人。其实有的有钱人素质很差,但大多数有钱人的素质还是相当不错的,因为美国的遗产税真的很高,所以那些有钱人真正能够传给下一代的并不多。

而且有钱人也担心孩子会挥霍,所以他们建立了一种叫做信托的东西,就是让孩子不能随便乱花钱。他们可能会在教育方面或者买房子等方面给钱,但不会让孩子自己乱花。所以哪怕再有钱家的孩子,像所谓的富二代,他也要靠自己去自力更生。所以在这方面,美国的富人大多数是白手起家的。但也有些是所谓的中国传统上的富二代。

所以好的学区就分这两种,一种是很烂的富人,是old money,是父母亲传给他的。往往这种人就是好逸恶劳,沾染了很多不好的习惯,喜欢party,喜欢吸毒,这种人特别多。还有一种富人,就是自力更生的,很上进的,所以他把这些好的习惯传给了他的子女,往往这种人思想也开放,敢想敢做。所以,如果在好学区中,你接触到这类的子女的人多,就会接触各种各样的思想,我会慢慢谈这个事情。

所以在美国好学区和坏学区的差别主要体现在初中和高中阶段,小学差别不是很大。如果你来到美国的话,如果条件不好,因为好学区的房价昂贵。特别是在长岛,好学区的老师收入较高,这些都与每家交的房地产税有关。其实我并不觉得好学区的老师有多么优秀,大多数实际上和别的学区差不多,包括初中和高中,但有些个别的确实很厉害。

另外,我迄今为止并不认为老师对学生的影响很大。我觉得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素质和习惯,对孩子的影响更大。那么今天,我主要想谈一下美国教育的好处。老师在学校里也是放羊式的,老师不会特别盯着学生,除非这个学生有不良习惯,比如不尊重别人。他们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行为素质和价值标准。

比如,不能歧视别人,要尊重别人,要知道人与人之间的界限,要有爱心,看到别人受伤,要主动帮助。他们对爱心的培养可能是美国教育中最有优势的一个方面。这绝对不是一个表面化的东西,不是告诉大家要学雷锋,也不是告诉大家只是一心为人民服务,它的核心不仅仅是为了社会的和谐。我这一生一半在中国,一半在美国,我觉得美国教育最成功的地方就在这里。

爱心不仅仅是尊重别人,其实我到现在为止,我没有见到任何一个人在不爱别人的情况下,他还可以快乐。这个人也许一辈子挣了很多钱,这一辈子很有名,这一辈子很有权力,但是把这些东西都拿掉了以后,如果这个人只是追求这些东西,我没见到一个人,他这一辈子真正快乐,有幸福感,有满足感。

有的人挣了很多钱,却和自己的子女关系一塌糊涂,或者有很多朋友,但和自己子女和配偶的关系不好。真正为了自己的人,他是不可能幸福的。因为这个道理很简单,首先人都是自私的,都得要活下去,如果不自私的话,人是没有办法活下去的。但如果只是自私,就如同动物一般,这样也不能真正幸福,因为我们比动物更高级。我在很多节目中都谈到过,我们首先要生存,所以衣食住行这些基本的生存能力是最起码的。但是一旦超过了这个界限的时候,你的快乐感就开始减少。这有点像数学中的分段函数一样,它有一个阙值,英语中叫threshold。

你一生中第一个1000万赚完了以后,再往下赚1000万的时候,其实不会给你带来太多快乐,如果你只是为了得到自己的利益。相反,如果后面你把精力和时间用在帮助别人上,那得到的快乐要远远大于把东西用在自己身上。西方明白这个道理,这可能跟它的宗教有关系。这就是另外一个话题,但很显然,他们这个社会教育系统,比我们的要成熟很多。因为公立学校这些教育系统,所有这些东西是从德国开始的,200年前中国是没有大学的。

北大、清华,也就是一百多年前的事情,以前都是私塾。私塾就是请一个家庭教师到你家来教书,或者你把你的孩子送到那个村子里的教书先生那里。其实中国没有真正的所谓的公立教育或者一种学校系统,所以我们现在使用的都是西方的东西。包括我们的学校、医院、行政都是使用的西方系统,我们自己以前的那些东西都已经放弃了,除了高考多多少少还保留了一些科举制度的影子。其实西方也有这种所谓的高考,美国也有,只是它并不是决定学生应该去名校还是不去名校的唯一评判标准。

所以他们明白了这个道理。就像马斯洛需求理论说的,最开始是生存安全的需要,所以衣食住行是必须的。往上追求的时候,就是所谓的自我实现,自我实现是非常重要的,这样才能真正快乐,因为我们和动物不同。

在这个时候,对社会和别人的帮助、爱心,能让你获得更多快乐,就像这个节目一样,渡人渡己。我帮助别人,我看到他能够成功,我心中得到的快乐可能比他得到的快乐更多,或者说比我自己帮助我自己得到的那种利益带来的快乐更多。这就是人的内心的程序,它就像一个无形之手一样的,你承认也好,不承认也好,它都实实在在的存在。

就像数学中的分段函数,X表示财富,当X小于1000万的时候,你就应该不断地努力,为自己、家庭挣钱。当X超过1000万时,可能为别人赚钱,你所得到的那个价值,那个Y值可能会变得更大,那种获得可能并非财富,但如果Y值是幸福感的话,你的Y值会越来越大。西方已经明白这一点,文明社会在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明白这一点。

在这方面,中国最近200年一直处于一种生存模式。因为一直被列强摁在地上摩擦,鸦片战争也好,抗日战争也好,我的童年也是一直生活在很贫穷的时代。所以我们一直在生存这方面努力,我们对财富的感觉其实刚刚开始。现在中国有一批有钱人开始起来,他们多多少少开始明白了这个道理。所以有些人已经开始捐钱,在西方捐钱是很正常的,特别在美国,捐款特别多。

亚洲因为人多地少,财富少,所以亚洲保持了儒家思想说的,把钱传给子孙。传给子孙也有一种安慰感,也有一种幸福感。因为是为了别人,只是别人并不是你的陌生人,而是一个离你较近的人,即你的孩子,他承载了你的希望等等这些东西。在西方,人们可能更倾向于捐出钱财,因此在美国有很多人捐款,因为捐款实际上让他们感到快乐。他们会说,我钱用不完,不如捐出去。

就好比家里有很多衣服,你也穿不了那么多。与其把衣服扔到垃圾桶里面,或者在家里坏掉、被虫蛀掉,不如拿出去送给别人。也许你一分钱没得到,但它至少有一点用处。等你捐出去的时候,你得到了快乐。你说我没钱,我可能没有资格去捐,其实不一定,哪怕再没钱,你总能拿出五十块钱、一百块钱。一天打工挣的一百多块钱,你试着去捐一次,捐个十块钱也好,二十块钱也好,哪怕在地铁上,哪怕街头上,你给要饭的人两块钱,你试下自己的感觉。你捐出去的五块钱可能连个盒饭都买不了,但是捐出去五块钱后,几个星期后,你会想起你曾经捐过五块钱。你会因为自己的那种行为感到快乐。这个程序是与生俱来的,这是我们的神性。

(本文内容对应视频发布于2022年5月28日)

留下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