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比与教育经历

Ben Jin
教育篇
攀比与教育经历
Loading
/

今天主题是:攀比文化与早年的经历。攀比这个现象其实不仅仅在中国存在,只是在中国更为明显,因为我们的面子文化更喜欢攀比。在海外生活了这么长时间,我觉得攀比心理每一个民族都有,但是每个民族的强弱程度不一样,我们这个民族相对来讲更明显一些。

攀比性也是人性的一部分。芒格说过:“攀比心并不是一件很消极的事情,嫉妒心是人类往前发展的最大动力。”动力不是所谓的创新,更不是所谓的自我超越。那个是更高层次的,毕竟大多数人都没有创新能力,大多数人也没有意识到这种自我超越的能力。

大多数人的动力还是源于嫉妒心和攀比,比方说你有大房子,我也想有,那么就拼命挣钱给社会创造财富。名牌的营销,就是你用的人的这种攀比心。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说,人类的这种攀比性和嫉妒性推动了人类的发展。但是从个体的角度来说,个体不一定受益,我现在讲的就是这个问题。

举个例子,比方说像造金字塔这样的项目。造金字塔的工人们虽然创造了人类文明的标志,七大奇迹之一。但是他们很可能都是在工作中死去,所以个人的利益很可能与人类的整体利益不相关。我想澄清的是,很多集体的利益很可能与个人的利益有所不同,集体需求也许并不符合个人需求。

从人类的集体而言,人类需要竞争才能推动人类整体文明的发展。但是从个人来讲,竞争可能会对你在某些方面造成伤害(当然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那么这种竞争心理是如何产生的呢,竞争心理除了是人性进化的产物之外,也与我们早期的教育密切相关。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教育要从娃娃抓起。

在一个人的成年前,心智模式的培养非常重要。一个人的心智模式在 20 岁甚至是 18 岁之前需要培养出来。这决定了他一生的发展和未来,也决定了他的价值观等。这些东西大部分在成年前就会被确定下来。这也是为什么稍微懂事一点的小孩子,四五岁以后就要送到学校的原因。学校就是培养你心智模式的一个地方,因为你一旦错过了那个年龄窗口,就再也很难被教育。

像一个小孩子学说话一样,前面的五年是小孩的就是一个语言的窗口期,超过10岁就教不会语言了。所以人的心智模式也是这样的情况,时间窗口错过了就错过了。所以我们这种攀比也是某一种心智模式。在成长过程中到底发生了什么培养了我们的心智模式? 

首先是教育,第二个是考试。中国是一个考试文化的国家。中国考试与美国考试不同的地方是什么?排名!在美国考试是没有排名的,也没有把分数全部公开。所有的人都不知道你的分数是多少,张三李四的分数是多少。而一旦有了排名,会刺激人们互相攀比,就像中国科举考试一样。当然,在中国排名的情况现在可能会比以前好一些,现在很多学校已经开始不排名了。

我们整个读书阶段经过了大约16年,大学毕业后将近20岁。这20年的时间是人生最关键的时期,对于形成价值观和心智模型具有重要意义。在长达16年的训练中,你可能有百分之八九十的时间都是处于这种心智模式中,于是就培养了一种攀比的心智模式。 

很多人在小时候很难知道考大学是什么意义。但是他们要考班上第一名或者前几名,要超过他们的朋友,这是实实在在得到的激励。这是利用人心中的一种攀比心理得到了一种比较积极的意义。因此在这里我也必须肯定这种攀比在阶段性的好处,我不希望大家有误解。攀比不完全是一种消极的态度。我觉得在任何心理活动中,就像吃饭吃菜一样,只要不过度,保持平衡或者遵循中庸之道可能是较好的方式。 

但是我们这个文化就是攀比心过重,而攀比心过重直接影响了你的快乐程度。一旦攀比,你的快乐程度和满意程度就取决于两个东西:一个是取决于你怎么样,另外一方就是别人怎么样。你考试得了 80 分,到底你快乐还是不快乐,取决于80 分是全班的最后一名,还是第一名。

攀比的好处是什么?它可以激发你不断地努力,把你身上所有的能量都激发出来。但攀比是一种短期行为,是一种工具。坏处是什么?他给你灌输了一个价值观:别人的好坏决定了你自己的人生的快乐和满足度。这个是非常要命的一件事情。这在我们早期的教育时被灌输了,这种心智模式和行为模式很难改变。

这样的问题在成长环境中要警惕,家长一定要小心教育子女,给子女展示不同的人生观。否则子女将终其一生受此影响,成年后看重财富、收入、房产等物质和利益。为了得到利益,有人甚至会作弊,不顾道德。就像为了分数、为了超越他人而作弊一样。因为他觉得自己的快乐和满意程度取决于别人的态度。他在考试中作弊,也会在工作中贪腐或者在商业活动中做一个奸商,这些行为本质上都是通过欺骗他人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这背后的驱动力就是要超越别人才能感到快乐。这是一种通过考试作弊来获得成功的思维方式。但我们要知道在考试中作弊的风险,可能会被老师抓到。在生活中你选择走捷径,无论是贪污腐败还是做奸商,都会面临受到法律的惩罚。如果你总是关注他人对你的看法来寻求快乐,这很危险!在孩子成长阶段时,孩子可能因为攀比心理而追求对同学的超越,但我们应该教育孩子有更高的追求。

学会超越自己,不是单纯与他人相比。要在18岁、19岁这个年龄段要学会追求自我超越,让自己比昨天表现更好,而不仅仅是超越他人。不断提升自己才是最重要的。我比昨天更好,今天学了一个单词,对很多东西的理解更深。我今天跟别人打交道的能力比昨天强,我今天更懂得了一些道理或更多的知识。跟你的昨天比较,这才是超越自己,这才更有意义。

人真正的快乐是从内心而来。当你跨越这些障碍,当你克服曾经的难关,这种快乐才是真正来自内心的。曾经不愿意锻炼身体,现在却坚持锻炼,体型更好了。如果你是和别人比,你无法控制对方。你考个 80 分,然而别人考了 100 分,那么你满足就不快乐了。其实,别人那能别人考不了 100 分是别人的事情,你是控制不了的,你不可能跑到他卷子上去改他的分数。

所以最关键的是你怎么样,你控制自己,你对自己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人的快乐一定来源于生活,可惜我们这个社会不断地通过考试成绩的排名来洗脑。最终洗脑成为自己的快乐取决于别人。因此很多人喜欢作弊,背后损人,说坏话,拉人下水,不能容忍别人比自己强。这些都是攀比心理的驱动,最终你就变成了一个坏人。

所以我认为学会自我超越才是你的提升。起初可能是被攀比心驱动,而接着实现自我超越才是根本。我小时候在一所普通中学读初中,那时候成绩不是很好,在班里开始排在四、五十名。于是我就想一定需要进步,我一定必须要考的分数比班上的好同学更高。我要向前努力!就这样, 第50名、40名、30名一直往前。这是需要的!我们需要进步,我们需要比较才有这种动力。而等到我们一层一层往上走,走到顶层的时候,当所有人都比你低的时候,依旧攀比只会制约了你。

当班上所有的人成绩都比你差,那你怎么比?重点中学的人你也看不到。在这种情况下,你只能超越自我。我现在考的分数是不是比我以前考得更好?或者我现在对物理的理解是不是比以前对物理的理解更深?

最后,人都会死。你最后成功与否并没有太大差别。人最后的快乐是什么?就是那种超越自我的感觉。获得的财富和名声只是水到渠成的一件事情。我曾在其他节目中多次提到:在股市上你要做好人,你就能够在股市上获得好报,这意味着要做本分的事,不要贪婪,不要做不该做的事。

在股市你要研究公司,不要天天看着股价的波动想一夜暴富。当你成为一个好人的时候,你就不会追那些概念股,不会买那些垃圾股,不会追高买它,在这个公司价格低于价值的时候,买入。最后赚钱只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只要不断思考如何超越自己,今天比昨天更好,明天比今天更好。只要坚持这样做,无论从事什么专业都可以,不管是做科研还是经商。你的能力在提高,赚钱只是水到渠成。不要将注意力放在攀比带来的副作用上,攀比只是一个工具,你应该清楚它的好处和坏处在哪里。 

最大的坏处就是影响到了你的幸福。你实际上是在放弃了自己的幸福。为什么要将自己的幸福交给一个无法控制的东西呢?我曾经多次强调不要为别人而活,生命是属于自己的。你决定自己的幸福程度,而不是别人。一旦找借口,说别人的幸福程度时,你就把自己的责任推卸掉了,这就进了地狱。

因为你的快乐是由别人决定的,这取决于你的运气,对吧?很多时候,你可能辛辛苦苦努力一辈子,也许并不会成为一个巨富,但是你一定不差,你一定是一个可以自由创造财富的人。

别人比你混得好,很可能这在很大程度上跟运气有关,也跟他的努力程度有关。如果你这样单纯地攀比,你会越来越不快乐。运气这种东西无法控制,你唯一能够控制的就是你自己。把自己控制好,做好自己就会快乐。那种快乐是源于内心的快乐,源于战胜自己的快乐,源于每天都比昨天更好的快乐,这个才是本质的东西。

所以我说攀比这个东西它是一个阶段性的。就像一个糖果,我们家长常常诱惑孩子说,你要做作业或者是你要做家务,我就给奖赏。这糖果就像一个诱饵,但糖果本身没有什么作用。糖果吃多了只会变成一个肥胖的患者甚至可能得糖尿病。我试图把这个说清楚,告诉年轻的朋友,当你使用一个工具时,一定要知道它的好处和坏处,这样你才有资格选择使用它。攀比在初期是一个非常好的工具,它可以让你和别人的距离逐渐拉开。

与此同时,你也要知道这种攀比,会让你觉得别人,决定了你的幸福程度和人生的快乐程度。这是非常糟糕的一种价值观,所以你要尽量规避它。当你达到一定的成熟程度时,就要学会升级,要学会自我跨越。更简单地说就是不跟别人比,跟自己比,这样你才能改掉昨天的问题。人类不就是在不断地纠错和改错之中进步吗?

当面对挑战时,不应该把它视为痛苦,而是看作一种快乐。就像那只幼虫最终变成蝴蝶一样,我们的人生也会迎来美丽的飞翔。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的目的就像一场游戏,因此我们应该以游戏的心态来面对生活中的竞争,自我超越也是游戏的一部分。要根据游戏的阶段不同选择合适的歌曲。

在你年幼时,你要学会以超越他人的心态来驱使自己。当你已经甩开了别人,要学会超越自己,这样你才能做到快乐中前行。

(本文内容对应视频发布于2021年4月8日)

留下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