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名校不是教育的目的

Ben Jin
教育的时代变迁
高考名校不是教育的目的
Loading
/

欢迎来到投资悟道,渡人渡己。今天是有关教育的节目,主要谈我个人的一些背景和经历。我个人成长比较曲直,所幸投胎好,投了不错的父母和兄弟姐妹。我的人生,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在这分享出来,供网友参考。

很多人谈到教育,就是怎样上名校,他们认为这是教育,这其实是非常狭义的理解。如果父母是高校毕业,尤其是名校毕业,对教育会有比较宽泛认识。现在的年轻人对教育的理解要好一些。很多没读过大学的人,因为没有受过很好教育,往往对教育本身的理解,是非常狭隘的,甚至存在误解。

我本人有两个孩子,孩子教育得不错,比想象中要好,但也只教育过两个孩子,在教育直接经验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每个人的情况都不一样,孩子的性格又千差万别,在教育咨询建议时,需要结合自身情况综合分析。

教育非常重要。原本计划像讲课一样提纲挈领,有条理,有系统地讲教育,发现这样很难。因为教育不只是学龄前怎么样教育?幼儿怎么教育?就如某些教育专家那样有题材,有提纲的讲。教育需要终身学习,也是贯穿生命始终的。有些能力的培养,很可能涉及到不同年龄段,如果是按时间来切,一年级该学什么?幼儿该学什么?其实没什么用处。后面,我将用聊天的形式或举例的形式,来谈我对教育的理解,其中包括我的直接知识,也包括对教育方面专家知识的理解。

教育非常重要,这方面我最有体会,但也是我最犹豫谈的主题。投资选错了股票,只会亏钱。如果讲错了教育,会影响人一辈子。对我来说,这是一件需要非常慎重的事情。所以,一直不敢讲,但又觉得很有必须讲。我谈的教育和其他专家讲的不一样,有一样的地方,但有些地方可能会颠覆大家的三观。我追求真实,不懂的地方就不说,不是特别清楚的地方,也会说明。

教育的前提不是培养上名校,这一点需要纠正。之前有一期节目,谈到过名校的作用。有人认为草根出来,就要上名校或者上大学。上大学是应该的,至少大多数人应该上大学,大学培养自我学习的能力,但我不认为一个专业的学习就会让人成功。

我家就我本人不是名校毕业,我毕业于国内三四流学校。各种机缘巧合,我见过很多名校的人,我的姐夫、姐姐、弟媳妇都是北大毕业。租我房子的留学生,北大,清华,复旦,南大,浙大,科大的学生也是见了很多。在一起打球的,踢足球的,都是中国留学生,北大清华的,北大的特别多,接触过的名校学生大概有50到100个。他们各自的命运都不一样。举个例子,我的姐姐北大毕业,后来又读了中国贸易大学的双学士。我姐姐的两批同学,真正有出息的是中国贸易大学的同学多,北大的反而少。

很多名牌大学出来的人,生活很一般,很多人的婚姻都不一定能保得住。我认为婚姻体现着一个人的生活质量,因为这是个长期关系,也涉及到孩子。婚姻质量不高,一方面是个人判断能力不行,另一方面是个人性格有问题。除了婚姻之外,还有财富、三观等。理论来说,名校毕业的人,三观应该没问题,受过最好的教育,但生活却走得磕磕绊绊。这些年,看到周围的一些人,无论是朋友还是同学,还有些年轻人,从跟他交谈的内容就能看得到他的未来怎么样,虽说不是百分之百。

上名校,尤其是上北大清华,基本上由基因决定。这话,可能很多人不愿意听,你的智商决定了能否上名校。如何决定?不是智商好一定能上北大清华,但能上北大清华的人都是智商很高。每年北大清华只招了几千人,智商不行,你怎么努力都没有太大效果。在这不是要求大家不努力,上大学是应该的。为什么很多教授的孩子,老师的孩子,容易上大学?一方面,跟所处环境的教育水准有关系,与智商有关系,另一方面,他们的孩子能在早期接触到好的教育方式和方法。说这些,是提醒大家不要掉入教育的误区。希望有些人,不要为了上北大清华等名校,拼命上补习班,请老师,既折腾自己折腾孩子,又浪费时间和金钱。其实孩子完全可以做别的事情或者学更好的东西。现在天天补习,以后这个孩子的求知欲都没有了。这类悲剧在中国无数的家庭中上演着。

每年能进北大清华的几千人,基本上由基因就决定了。在这并不是宣传基因,但确实是事实。有好的基因不一定能上名校,同时还需要努力,基因和努力都是必要条件。具备基因和努力两个条件后,再加上好的教育方式,上北大清华的概率会提高很多。说这些,就是提醒大家,不要做小概率的事情。上名校跟投资一样,成功的概率非常非常小。

上名校跟古代考状元一样,强调寒窗苦读,之后是金榜提名。寒窗苦读是需要的,但还需要好的智商。翻翻中国历史,特别是唐宋元明清,每三年考一次,每年五十人上榜,很多中进士的都是官宦子弟。这些人能考中,第一是人脉关系好,第二父母基因不错。官宦一般是自己是考出来的,这样的家庭条件好,孩子智商高,加之有名师指点,读书方法对头,父母在朝廷里跟主考官关系好,导致最后能考上。之前几十个,现在几千个,数量都很少。以前种田的平民老百姓家孩子不会去考试,现在每个人都得上高中,现在国内各行业对学历都有要求。至少我们那个年代基本上都可以上高中,以后这么多人考大学,导致上名校是一条窄路,是非常窄的门。

天底下成功人多的是,如果采访那些企业主,中国成功企业家又有多少是名牌大学毕业的呢?马云毕业于杭州师范大学,马化腾不是名校毕业。普遍来说,成功企业家从这类学校毕业的很多。当然,上北大清华的人总体是不错的,这个不错,不是你想象的那样子。比如我的状元姐姐,她在美国过着普普通通的生活,跟我差不多,但她毕业于北大,我毕业于三四流大学。

有条件,是应该上大学的。学习主要是靠自学,靠培养各个方面兴趣,增加你的经验,这些更重要。不要听所谓的专家,这些专家的父母或者是他自己可能都没上过好大学。而真正上过名校的父母,对自己的孩子要不要上名校看的没有那么重要。在美国,父母是哈佛耶鲁毕业,希望自己的孩子去哈佛耶鲁,怎么办呢?这类美国名校有一个专门策略,就是父母是哈佛或耶鲁毕业,他们的孩子差不多也可以去,即使在学校不咋样,这个方式存在歧视,但这是美国的传统。中国就没有这样的传统,中国只能靠分数考。

见到过很多父母都毕业于名校,对自己的子女教育没有抓那么紧。因为他们感同身受,知道名校与普校差别不是很大,身边的同学和朋友,大多数人都是中产阶级。和那些普通大学出来的差不多,甚至普通大学出来的人可能比他们还强。接触了那么多名校出来的人,绝大多数人都是一般人,就跟我们普普通通人一样,但他们却背负着名校的包袱,觉得自己的人生很失败。考进大学的时刻,是他人生的最高点,对未来满怀的希望。毕业时候发现,可能他比不过没上过大学的高中同学,也比不过上三四流大学的同学,造成反差很大。

名校毕业生到了工作岗位,尤其是第一份工作,给的职位比较高,因为个人能力不强,或者个人性格上有问题,导致周围人失望,本人也因此得不到提拔。周围人的高预期,认为学校那么好,教师那么好,教出来也就不过如此,此时名校成了包袱。

教育,不是上名校,这个话题,我已经讲透了。我们的父母,没有读过名校,没有读过研究生和博士,不要产生一种幻觉,把这类光环看得太大。在接触或进入这个光环的时候,就会知道根本不像想象的那样,都是幻觉。所以我不希望,因为父母有个幻觉或者是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逼着孩子去学习。大概率的情况是,孩子得不到光环,或者得到了光环以后,光环成了他人生的金箍咒,套了父母和孩子一辈子。高考庆功宴成为人生的顶点,这是很悲催的一件事情。

把这个误区拿掉后,可以让孩子更有计划,更有效率,引导孩子发现他的兴趣,引导他该做什么事,不该做什么事情。作为父母,在孩子离开家的时候,十八岁之前明白什么该做,什么年龄阶段该做什么事情。而不是中国人常说的,要像周围邻居朋友那样,大家都是要考名校,学校里面老师讲的要考名校,天天补习这个补习那个,这个艺术学校、那个音乐课。尤其是补习班,学的越多越麻烦,把人的创造力都搞没了,把学习好奇心都搞没了,导致毕业后一点学习兴趣都没有。

教育最主要的环节,一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还有就是自我教育,终身学习。终身学习是要终身阅读。如果在十二岁或者十八岁之前,因为天天上补习课,天天看课本,看课本就有生理反应的反感。胃口搞坏以后,怎么可能一辈子自己阅读。这种悲剧在千千万万乃至上亿的家庭中上演。这40多年来,自从七七年恢复高考以后,一直在每个家庭中重复。毁了那么多孩子,这是人生的悲剧。因为人生最宝贵的,最有能量的,最幸福的,是在十八岁之前。对大多数人来说,剥夺了他们的一段时间就算了,同时还毁了他们一辈子的对生活兴趣和欲望,幸福感都被摧毁。很多在美国上名校的,特别是华人子弟,自杀的也是特别多,这个比例非常高。我们有上名校的文化,但是上名校以后干什么?不知道,好像上名校就是人生的终点。无论是成了也好,不成也好,不成大多数人是失望的,觉得人生失败。成了呢,也会失败,只是后来失败,或者后来觉得失望。

是不是有人上名校,就成功了呢?有啊,也有,但是极少极少。投资和人生都是一样,就是一个概率,一个赔率。第一上名校,概率非常非常小,赔率呢,并不是特别理想,大多数人都不行。所以何必要悬在一条路呢?对不对?

(本文内容对应视频发布于2023年2月23日)

留下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